目前软银正打算把其在太阳能领域的技术经验传到其它市场。
随着初始投资的降低,在目前价差情况下会存在一临界点使得固定支架会优于平单轴。今日,隆基股份总裁助理、系统集成总监邓良平在第二届中国太阳能发电跟踪系统技术应用研讨会上对跟踪系统的现状以及与高效组件结合优势进行了探讨,他表示:隆基股份总裁助理、系统集成总监邓良平跟踪系统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发电量,其中平单轴简单、可靠,成本低,对超配更加合适,对内部收益率和度电成本影响更明显,得到较多应用。
目前影响跟踪系统占比的主要是价差,另外,可靠性还有疑虑。但截至2016年底,平单轴在国内支架市场占比仅5%,跟踪系统的推广还需加强;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16年版》数据来源,跟踪系统市场份额占比将超过30%。组件成本、系统成本不断下降,如何持续保持跟踪系统的优势?从目前的高效组件技术来说,高效双面组件利用背面反射和漫反射提高系统发电量,与现有PERC产线兼容度高,适合大规模量产,将是未来提效、降本的趋势。这样的背景下,高效双面发电组件与平单轴结合,降低LCOE效果更好,资源禀赋好的地方甚至可降6~7分钱;尤其适合光伏的领跑和超跑项目。未来,跟踪系统与高效双面单晶组件结合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国内用户侧平价上网在局部已经实现,未来范围还会扩大;发电侧平价上网已成为光伏行业追求的新目标。从技术特点来看,PERC电池量产领先的企业后续逐步介入的可能性更大。全国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部修订完成并颁布实施,节能性能进一步提高。
健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统计体系,不断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开展超低能耗小区(园区)、近零能耗建筑范工程试点,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结合太阳能资源禀赋情况,在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以及其他有公共热水需求的场所和条件适宜的居住建筑中,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组织实施中美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中欧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建筑综合性能检测、诊断与评价,既有建筑节能宜居及绿色化改造、调适、运行维护等综合技术体系研究;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绿色施工与装备、调适、运营优化、建筑室内健康环境控制与保障、绿色建筑后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城市、城区、社区、住区、街区等区域节能绿色发展技术路线、绿色生态城区(街区)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优化、城区(街区)功能提升与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分布式能源高效应用、区域能源供需耦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太阳能光伏直驱空调技术研究;农村建筑、传统民居绿色建筑建设及改造、被动式节能应用技术体系、农村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等适宜技术研究。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本规划目标任务的协调落实,重点加强约束性目标的衔接,制定推进工作计划,完善由地方政府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形成合力,协同推进,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
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在城市燃气未覆盖和污水厂周边地区,推广采用污水厂污泥制备沼气技术。进一步加大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力度,逐步实现东部地区省级行政区域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及重点城市、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新建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6%。
十二五时期,在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对9000余栋建筑进行能耗动态监测,在233个高等院校、44个医院和19个科研院所开展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及节能改造试点,确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11个,实施改造面积4864万平方米,带动全国实施改造面积1.1亿平方米。同时,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与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标准执行质量参差不齐;城镇既有建筑中仍有约60%的不节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居住舒适度较差;绿色建筑总量规模偏少,发展不平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形式单一,与建筑一体化程度不高;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刚刚起步,推进步伐缓慢;绿色节能建筑材料质量不高,对工程的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约束及财政资金投入推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完善。严格控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加强市场体制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自主性,鼓励创新市场化推进模式,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五、规划实施(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全面展开,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节能改造在重点城市及学校、医院等领域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圆满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加强标准国际合作,积极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并加快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内标准。
对超高超限公共建筑项目,实行节能专项论证制度。(四)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累计增加节能建筑面积70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超过40%。进一步发挥工程建设中建筑节能管理体系作用,完善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管,强化工程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质量责任,确保节能标准执行到位。强化依法行政,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二)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生活条件需求强烈,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模式亟待转型升级,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面临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潜力巨大,同时困难和挑战也比较突出。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进。引导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地方法规。
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通知全文如下: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建科[2017]53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我部组织编制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
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实践总结及后评估,对典型示范案例实施运行效果评价,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指导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践。进一步加强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
一、规划编制背景(一)工作基础。引导各地做好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勘察和建筑利用条件调查,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截至2015年底,北方采暖地区共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9.9亿平方米,是国务院下达任务目标的1.4倍,节能改造惠及超过1500万户居民,老旧住宅舒适度明显改善,年可节约650万吨标准煤。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提升,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大幅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建筑节能实现新突破,使我国建筑总体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建筑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建筑领域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结合建筑法、节约能源法修订,将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组织实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在部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技术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项目上百个,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建立健全能耗信息公示机制。加强政策创新,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行政约束与引导作用。
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质量提升行动。鼓励政府投资的农村公共建筑、各类示范村镇农房建设项目率先执行节能及绿色建设标准、导则。
专栏7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部分标准编制计划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和绿色建筑与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融资及技术能力的有效连接。创新改造投融资机制,研究探索建筑加层、扩展面积、委托物业服务及公共设施租赁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改造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完善覆盖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配套制度,落实法律法规确定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引导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地方法规。(二)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生活条件需求强烈,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模式亟待转型升级,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面临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潜力巨大,同时困难和挑战也比较突出。
促进人民群众从被动到积极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以能源资源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验到发展成果,逐步形成全民共建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根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适时制修订相关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评价、改造等工程建设标准。
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及重点功能区内新建建筑中高性能绿色建筑建设比例。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